閒暇之餘,常常會到家裡附近的圖書館晃晃,但腦中還未有一本想閱讀、或是想借閱的書。就只是走在書架之間隨意瀏覽著,尋找著一本「有緣」的書。很偶然的經過沒什麼人的書架,然後就在最下層不起眼的角落,彷彿是在呼喚著,我發現了這本書。起初是被封面上簡單而讓人放鬆的設計所吸引,拿起書來,腦海裡那個長久的問題隱然浮現: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」,而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解答,於是就結下了這本書與我的緣分。
這是本易讀性很高的書,作者結合自身的經驗、人物的故事、學術研究的發現、以及一些相關組織的介紹與事蹟,來引出人生意義不只在於「追求快樂」這件事。通常這類書籍,我覺得很適合作為床邊讀物,在睡前讀個幾章,簡單地思考一下。
「意義是追求快樂?」,市面上很多暢銷書籍,教導我們如何追尋快樂、發現生命中的喜悅。這些像是告訴我們快樂就是生命的意義。但是真是如此嗎?其實從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可以發現,快樂的追求其實是無邊際的。當達到某個目標,體驗那極致而短暫的喜悅後,只會產生更高的目標,並深信著「達到這個目標後,我鐵定會更快樂吧!」,因為如此的欲求不滿,要達到永恆的喜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對我而言(或看了這本書之後的想法),快樂只是個結果,而在生命中發現意義,則是導向那個結果的目標與過程。
本書基本上分為兩個主軸,第一部分是對於(作者定義的)意義四大支柱做介紹,第二部分則是創傷中感悟的意義,帶來的成長,以及如何打造意義的文化。
作者認為,四大支柱分別為:歸屬、使命、敘事、超然。
- 歸屬,就像馬斯洛需求法則(愛與歸屬感的需求)一樣是指人際關係的部分。產生人際正面交往或產生優質共鳴時,可以大為提升「意義」的感覺。而因為科技進步,人們雖然能夠快速的透過網路連繫到別人,面對面的社交卻減少了,也時常導致疏離感,覺得沒有意義,自殺率的提高反應了這項問題。作者認為,關懷他人或對他人釋出善意,可以提昇雙方的「意義感」,而社交排斥(拒絕別人的善意)者,不僅令自己感到孤獨,亦會讓被拒者感到同等的疏離。唯有關注他人,才能為自己與他人立上歸屬的支柱。
- 使命,除了是讓人努力的方向外,也涉及對世界的貢獻。我們的使命來自於自省與自我瞭解,個人的優點、天賦、特質塑造出現在的自己,而使命本身則呼應了我們的特質與價值觀。如果能夠在工作中善用到自己的優點,或是結合了自己的價值觀,則比較容易感覺到工作室件有意義的事情,也會較有使命感。而將工作或是任務轉化成對他人的幫助時,也會大為提升使命感,賦予工作更多的意義。也就是說,工作的意義是人所賦予的,如果一個發傳單的工讀生,認為只是將手中的傳單發完就能領取工資,意義就是發完傳單領到的錢。但如果轉化心態,認為自己是肩負著傳播訊息的要角(而且必須打從心裡堅信著),相對而言應該會更有意義吧!
- 敘事,是說故事的行為,是我們天生的內建技能。敘事的重要性在於,連貫性是意義重要的來源,說(自己的)故事本身是一種自省,是認識自己的方法,也是追求意義的根本。故事本身也能幫助我們瞭解世界及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。故事展現出了我們詮釋人生的方式,回想人生關鍵時刻,思考這些時刻如何影響人生的發展,即是創造意義的過程。
- 超然,是一種特殊的感受。作者認為當我們接觸到奧秘的事物時(像是壯闊的自然景觀、偉大的藝術品、音樂等等),看見自己的渺小,反而可以產生強烈的意義感,這就是超然的體現。體驗超然時,會有自我消失的感覺,那種意識消亡的時刻,反而由助於我們面對人生必然的終點,也就是死亡。也因為這個公同的終點,時常會使我們產生恐懼,對我來說,讓我們可以平靜的對死亡做好準備,或許就是超然感受的意義所在吧。
第二部分提到,創傷可能是造成一個人精神崩潰的原因,尼采「殺不死我的,使我更堅強」的概念不見得適用所有人。以經歷過戰爭的退伍軍人而言,PTSD(創傷後壓力症候群)常常是令人難以正常生活的嚴重問題。書中舉例一個退伍軍人同樣面對著PTSD的摧殘,同袍壯烈犧牲,自己卻苟活至今,產生了嚴重的愧疚感,覺得生命失去的意義。但後來卻能將傷痛轉化為動力,去幫助與自己面對相同問題的人們,避免他們重蹈覆轍,因為「這樣才能彌補對死者的虧欠」。
創傷後反而成為相同社群中的領導者,致力協助面對相同命運的人,並以這種使命驅動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意意。這也呼應到了前文提到的,使命在生命意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。
不同的社群創造意義的方式也不同,可是多半離不開那四大支柱,有些團體透過敘事與歸屬,讓成員說出自己的、聆聽他人的故事,並凝聚在一起創造意義;有些計畫透過對高齡(或退休)者建立新的「使命」來創造晚年的生命意義⋯⋯
最後來說說心得,這本書的內容跟我原先預想的不太一樣。雖然對於「人生在世的意義為何?」並未直接提供解答(或許這個命題本身並沒有解答,畢竟生命的意義是自己所賦予的),但卻瞭解到了意義本身的構成,以及這些要素對於人生的幫助,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,也許偶然浮現了某個感覺,「原來這就是此時此刻的生命意義!」。每天晚上睡前,可能仍會思索著「距離死亡又近了一天,過去了這一天所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?」,但現在知道這樣子的思考,本身就是創造意義的過程,是個成長的過程。因為短暫的生命之中,透過這樣的自省,想在「還來得及的時候」做出一些改變,驅使著我們成長、驅使著我們走出舒適圈、驅使著我們拿起書來閱讀。
我想,這種不斷前進的動能,就是意義吧?